施本植:云南经济的现在和未来

 10月21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施本植教授出席《云南经济参考》发布会,并作“云南经济的现在和未来”主题演讲。本文按照施教授演讲录音整理,部分内容有删减。

成就与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但是横向比较,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发展各方面问题突出。

从1978年到2016年,我省GDP总量从69亿元增加到14800亿元,增长了210多倍。人均GDP从1978年的226元增长至2015年的28806元,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率为14%。另外,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大产业顺序和份额逐渐与全国平均水平看齐;城镇化率不断上升。

但是从横向来看,云南省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的3.4%左右,GDP却不到全国的2%,货物进出口额、服务贸易额和引进外资金额均不到全国的1%,可见人均创造的经济价值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省GDP总量处于全国中下水平,2016年位列全国第23位,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的60%,排名第30位,仅好于甘肃。相比1996年,这两项排名分别下降6位和7位。二十多年过去,云南省的经济陷入了“后面追兵越来越少、前面标兵越来越远”的窘境。

从区域来看,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昆明、曲靖和玉溪3个市GDP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怒江州总量不到全省GDP的1%。

从供给侧来看,第二产业以批发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主,商品以烟草制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电力、建材等资源类的初级产品为主,供给结构仍然处于行业低端水平。多数行业产品加工度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较弱。以化工、有色为主的重化工及钢铁等占云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55%,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我省结构减排压力突出。

另外,云南省货物贸易供求失衡问题突出。2010年到2014年,第三产业累计逆差较大,超过6100亿元,并且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明显;第二产业累计顺差虽然达到6900多亿元,但存在增速较慢且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仅有第一产业累计贸易顺差超80亿元,总额较小但是增速较快,并且比较优势较大。

在经济、生态、文化、政治和社会“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云南经济发展差距最大,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山区、边疆、民族、贫困”问题明显,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差;第二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第三是面临后面追兵越来越少、前面标兵越来越远、“慢进也是退”的危机;第四是外在形象有待提升、内在实力不强;第五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机遇同在。

经济地理特征影响深刻

云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与其经济地理特征和发展环境直接相关。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缘相邻,海拔跨度从76米到6740米,多样性的地形特征及气候类型造就了多样性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但同时也导致了云南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受到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约束。

硬环境差造成投资成本高、物流成本高而投资收益低的现状。例如,昆明距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国内市场中心的直线距离都超过1000公里,不但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延迟了要素流动,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软环境差带来高制度成本,政务环境、营商环境、产业配套、人才制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创新发展、内生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另外,政治生态中“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比较突出,带来的高寻租成本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因此,云南省虽然资源丰富,但是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特而散弱,开发成本高;优而无势,缺乏核心竞争力;丰而不富,未能变成真金白银;人力资源差,欠缺高等发展要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云南省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云南经济还未能摆脱资源导向、资源消耗的发展路径,很多产品和产业都与自然资源禀赋有关,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高。

跨越式发展的方向

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那么,未来云南经济跨越发展要如何实现?

施教授认为,首先是要坚持“三个不”——即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跨越发展之路、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信心不动摇;抢抓机遇、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行动不放松;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的措施不马虎。

其次,要充分发挥云南的后发优势。高起点起步,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引进先进国家技术、设备和资金;激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第三,要破解实现跨越发展的难题,尤其是资金不足与建设成本高、人均投资少且投资回报低等难题,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避免比较优势陷阱所导致的“富饶的贫困”问题;要破解一般性发展要素比较丰富和独特但高等发展要素相对稀缺的难题,以及潜在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现实的经贸优势的难题;要破解“富生态”与“穷经济”并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成本收益不对等的难题;要破解研发创新能力弱,主要产业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低端,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和定价权的难题。

施教授建议云南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服务经济、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作为跨越发展目标。牢记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定位,充分发掘丰富的生态资源;有选择地发展符合生态化要求的特色农业和工业;农业发展要重视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环节,工业发展要重视“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环节;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不能一哄而起各地都搞“工业强县”、“工业强乡”;要通过开放把后工业社会建立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农业化和工业化基础之上。

具体建议

施教授还提出了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具体建议:

要通过城市化推动云南经济发展,通过人口集聚推进经济集聚,经济集聚吸引人口集聚,二者相互促进。

要探索云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率先发展服务业和服务环节,通过服务业、服务环节发展带动和提升第一、二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不拘泥于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一般产业发展规律,在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率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发展环境,尤其是要在改善内部环境软环境上下工夫。以“三去一降一补”为突破口和抓手,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以土地确权、延展时限和鼓励“双创”为突破口和抓手,推动向学习创新型社会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动能;以削减税费、稳定市场预期为突破口和抓手,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改善供给,培育消费新热点,扩大有效需求;以完善生育、土地、户籍管理和碳汇交易相关政策为突破口和抓手,充分释放政策和制度红利,使之成为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要把强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构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投资营运成本;完善产业价值链,抓两头带中间;与周边国家,邻近地区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互补;一二三产业、“互联网+”、产业与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移、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和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云南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抓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等。

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五网”建设为突破口和抓手,通过大幅度降低虚拟信息空间交易成本,弥补和抵消实体地理空间交易成本较高的劣势。

要大力改善人力资本,先人后事,实施人力资源优先战略,改变重有形轻无形的情况。通过落实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教育应优先发展、适度超前,保证财政投资,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完善教育标准及评价机制。

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着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商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宽松便利的营商环境。2015年全省民营经济超过200万户,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5%,民营经济在支撑云南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保证财税收入、富民强滇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加快辐射中心建设步伐,实现云南外经贸的转型和提升。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先试先行,投资贸易互动互促,边境治理试验示范等方向,以周边国家为重点,推动多元化经贸发展,开展“云品”工程,加快投资贸易一体化进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贸易主体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贸易方式。

施教授认为,云南经济增速应适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应进一步优化升级;云南经济在相当一段时间难以改变主要靠投资推动的状况,但投资的效率应不断提高,其他全要素作用应不断增强;逐步走出比较优势陷阱,云南经济将迎来跨越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对此应充满信心,并努力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