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遗产焕发熠熠光华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的七彩云南,是公认的民族文物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和世界遗产大省;古老厚重、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云南博大精深的历史,更彰显着改革开放40年来保护和弘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辉煌历程。


考古发现 成果辉煌引人瞩目

云南的考古学成果辉煌,著名的古滇国青铜器文化、滇王之印的发现以及晋宁石寨山墓地、江川李家山墓地、呈贡天子庙墓地等考古发现成就,填补了云南远古文化的空白。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的考古成就引人瞩目。

以维西哥登遗址、元谋大墩子遗址、昭通闸心场遗址、剑川海门口遗址、耿马石佛洞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初期的遗址及墓葬,以昆明羊甫头墓地、楚雄万家坝墓地、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墓地、弥渡红岩白沙地石棺墓、元江洼垤打篙陡墓地为代表的青铜时代中期-两汉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以及岩画、南诏大理国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湮没于历史长河的云南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出灼人的光华。

江川李家山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90年代又进行了第二次挖掘,它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构思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展示了战国末期到东汉初期古滇国的社会风貌。其中的“牛虎铜案”于1995年被鉴定为国家级文物,1992年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剑川海门口遗址2008年的发掘入选了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个遗址从1957年第一次发掘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5次发掘。遗址被证明为“亚洲最大水滨式干栏建筑遗址”以及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遗址中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共出的现象为研究粟作农业向南传播和稻、麦轮作技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根据遗址分期,甚至有学者判断,该遗址属于“夏商时期云南高原的一个方国”。

2015年,江川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以发现全世界最早的100万年前的木制品和100万年前人类用火遗存的考古学成就,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990年以来,已先后有昆明羊甫头青铜墓地、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江川李家山墓地、剑川海门口遗址、祥云大波那墓地、江川甘棠箐遗址等6项重大考古发现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南成为中华考古辉煌成就的重地。

文化遗产 类别齐全、特点鲜明

如果说,考古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纸质文献和口传文献以外的领域的话,以纸质为媒介和口传文献整理为特点的云南古籍整理和保护成就,以及硕果累累的云南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也非常令人骄傲。

2010年9月,被几个上山采药的村民不经意间发现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格咱乡悬崖峭壁纳格拉山洞内的“纳格拉洞藏经”,有力见证了茶马古道沿途地区思想、文化以及藏传佛教交流互动的历史。应该说,这些宝藏面世时,欣逢盛世,“纳格拉洞藏经”有幸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之一。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组织实施下,历经5年,“纳格拉洞藏经”修复项目圆满完成,共修复藏经2285叶。记者曾专程赴藏经修复现场进行过采访、观察,在“含金量”极高的修复工作中,在浸泡、浇洗、湿揭、挖补、镶补、夹接、压平、裁剪、打蜡等等一系列的修复工序之后,原先灰黑、残缺、扭曲、粘连、结节的经片,居然焕然一新,闪烁出鲜活的光彩……历史在经叶(藏经都称“叶”)中复活了。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介绍:5年中,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不仅组织志愿者对这批藏经进行精心修复,同时还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一道,共同举办了4期“藏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共83名的古籍修复骨干。王水乔说,古籍保护中心多年来一直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培养修复人员,通过集中、远程、师带徒等以干代训的培训方式,共举办修复培训班17期,受训人员达350多人次,现已形成古籍修复人才梯队。同时,通过边学习、边修复的形式,抢救性修复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奠定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在全国领先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有10余万册(卷)之多,口传文献达4万余种。这些文字文献古籍和口传文献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基本涵盖了云南各民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已抢救保护各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共计3万余册(卷),口传文献遗产1万余种, 61部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2003年被评为“世界记忆遗产”,从事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专职和兼职人员已达300多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现已建成西南地区收藏各民族古籍种类最多、原件最多的民族古籍资料馆。

据最新统计,云南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与四川省一道并列全国第二位;有中国传统村落615个,占全国总数的15%,位居全国第一;有各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84处,位居全国前列;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4704处,可移动文物784196件;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05个,占全国总量的5.3%。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地域广阔,云南“非遗”类别齐全、特点鲜明。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共有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808项,“傣族剪纸”“藏族史诗格萨尔”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055人。

云南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大大激发了云南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无限活力,让七彩云南的文化光彩更加绚丽夺目。